津云新闻讯: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内,鲁班工坊的教学中心窗明几净,智慧物流教学区的设备有序陈列,乌兹别克斯坦学生与中乌教师围坐在一起,或讨论学习内容,或调试操作设备——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乌教育合作的生动缩影。作为中乌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自落地以来,以“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为原则,搭建起两国人才培养的“桥梁”;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更让工坊学子站上国际舞台,展现中亚青年的技能风采与成长收获。《沿着班列看上合》报道组此次深入工坊教学现场、世赛赛场,对话中乌师生、裁判与官员,记录下这座跨国“技能驿站”的建设成果与发展愿景。

工坊建设:构建“一工坊两中心”职业教育新平台
“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是由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和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建设的。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建校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明春在接受采访时,首先介绍了工坊的合作背景。

据王明春副院长介绍,鲁班工坊采用“一工坊两中心”的建设模式,即工坊下设教学中心与生产实践中心。其中,教学中心已于2024年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生产实践中心选址已获乌总统批复,力争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过程中,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主要提供场地支持,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则在设备资源、标准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核心支撑。
“我们根据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的专业设置,确定工坊重点围绕信息技术、智慧物流两个专业开展教学。”王明春副院长指向工坊内的功能分区,“对应这两个专业,我们建设了三个教学区:信息技术教学区、工业机器人教学区、智慧物流教学区。这三个教学区既各有侧重,又密切关联——信息技术教学区教软件技能,工业机器人教学区教硬件技能,智慧物流教学区提供应用场景,让学生实现‘软硬件技能+场景应用’的综合掌握。”

在工坊的教材展示区,中乌双语教材整齐摆放。“这些教材是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和乌方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老师共同开发的,既有英文版本,也有中文版本,能解决学生学习的语言障碍,让孩子们学习起来更容易。”王明春副院长拿起一本教材解释道。此外,工坊还引入“EPIP教学模式”——即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天津首创,荣获中国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采用这种模式,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技能,我们还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中亚第一家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研究与应用推广中心,进一步推广这一先进教学模式。”
截至目前,鲁班工坊已累计服务学生7000余人次,这些学生正在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同时,依托工坊建设,中乌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也持续深化,双方通过举办多场高校交流会,签署了多份合作协议,有效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

教学实践:中乌教师协同培育技能人才
“在鲁班工坊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负责智慧仓储运营、智慧配送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相关课程。和乌方老师沟通时,我们分工明确——中方老师负责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讲解,乌方老师负责与学生沟通具体案例的实施方法,整个过程沟通得非常顺畅。”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航运经济系副主任孙琳,分享了日常教学模式。
孙琳老师表示,乌方学生的学习状态超出预期:“他们活力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也非常突出。课堂上,我们会结合乌兹别克斯坦的产业实际设计教学内容,比如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和水果,相关物流需求迫切,我们讲完理论后,会带领学生将方案直接应用到棉花、水果的运输和仓储中,形成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目前,孙琳老师与团队正计划在多式联运领域与中方企业合作,“我们希望把工坊的建设方案和设备,应用到多式联运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对接当地产业需求。”此外,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派出以鲁班工坊学员为主的3支队伍参赛,且全部获得奖项,展现出工坊教学的扎实成效。
乌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也因鲁班工坊而发生显著改变。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教师伯特在采访中提到:“以前我们的教学只有理论,靠书本或视频讲解,学生从没真正触摸过相关设备;有了鲁班工坊后,我们能用设备开展实操教学,学生能看到、触摸、感受设备运作,课堂变得生动很多。”

伯特老师还表示,与中方老师的合作让他收获颇丰:“我们沟通非常顺畅,经常一起做联合项目,尝试解决科研中的问题,也会更深入、密切地交流,希望能为中乌‘一带一路’发展找到更好方向。”另一位乌方教师加瓦洛夫,去年曾在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接受一个多月的培训,如今已能熟练使用工坊设备教学,“在天津的培训让我掌握了设备操作和教学方法,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更高了。”
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一等秘书孙长栋,从政策层面解读了中乌职业教育合作的意义:“中乌职业教育合作起步于天津的优秀创意,如今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中国与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的重要领域。鲁班工坊落地后,作用和效果得到乌方高度认可。乌兹别克斯坦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表达合作意愿,赞赏工坊带来了先进技术与教育模式,希望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孙长栋强调,中方对此积极支持,将以鲁班工坊为桥梁,深化两国职业技术合作与人文交流,践行“睦邻、友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


鲁班工坊里的“逐梦青年”
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鲁班工坊,学生陈宇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交换生,他曾赴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学习一年,凭借在工坊掌握的先进物流设备操作技能,他连续两年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两度获得二等奖。
陈宇告诉记者:“鲁班工坊的先进设备让我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也为我增加了未来就业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他不仅积累了专业技能,还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和敬业的老师。“他们总是在我遇到困难时陪伴我、帮助我,让我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如今,陈宇已经收到了中国企业的录用通知,将于9月赴天津工作。在采访结束时,他还用中文清唱了一首歌曲,几乎不带口音,又饱含真情,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世赛风采:工坊学子展现技能实力与成长愿景
在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举办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亚赛区(乌兹别克斯坦)现场,来自工坊的学子们凭借扎实的技能,在赛场上留下了精彩身影,也分享了参赛经历与成长感悟。

来自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的ABDUNABIYEVA RAYHONA,在采访中直言这次比赛是“特别棒的经历

”。她坦言参赛前自己在物流设备操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不多,但为了比赛进行了长期训练:“比赛当天,我和团队协作,顺利操作了智慧无人舱设备。一开始有点紧张,但团队配合和前期训练让我很快沉下心,全程专注操作,顺利完成了所有流程,达到了赛前目标。”RAYHONA特别感谢中方老师的帮助:“这两天中方老师耐心指导,不仅增强了我的信心,还改变了我对智慧物流的理解。我之前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这次比赛让我把理论真正用到实践中。虽然操作技能还有提升空间,但对这次表现很满意。我相信智慧物流有光明未来,也更渴望在这个领域继续学习。”

来自世界语言大学的JABBOROV AZAMAT ASHIRKUL UGLI,带着“乌兹别克斯坦到中国的坚果出口方案”参赛,他直言“特别希望能拿到一等奖”。“现在乌中两国关系越来越好,出口企业很多,但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在运输中存在问题,比如铁路运输不太方便,所以针对性地设计了这个方案。而且我知道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会修建铁路,到时候方案能更好落地。”AZAMAT强调,方案的核心优势是“更快、更便宜”:“坚果运输对时效要求高,我们重点考虑了这一点,具体细节在PPT里有补充说明。”不过他也坦言,目前对方案的满意度只有80%:“如果有机会,明年想再参加,提前做好更充分准备,把方案打磨得更好。我本科专业不是物流,但希望读研究生时攻读物流专业,未来还想去中国学习物流知识,这次比赛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作为本次大赛人工智能赛道的裁判长,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负责人王皓,对人工智能赛道整体情况与选手表现给出了专业评价。他介绍,人工智能赛道是2025年世赛新增赛项,在乌兹别克斯坦关注度远超预期,共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6所院校的8支参赛队,“选手整体表现超出预期,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基础非常扎实”。在评判标准上,王皓明确表示,“职业技能大赛的核心是技术技能,这一维度在评分中占比最高,也是我们最关注的”。其中,一个“人工智能大模型语音翻译”项目让他印象深刻:“选手借助大模型强化语音翻译功能,能把中文精准翻译成俄语和英语,还实现三种语言互译。语言障碍是国际交流的难点,这个项目既体现人工智能应用价值,又能落地国际交流场景,应用前景广阔。”
在赛事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层面,王皓介绍:“本次中亚赛区(乌兹别克斯坦)比赛由塔什干国立大学承办、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协办,体现国际协作;裁判和工作团队也有国际化配置,一半裁判来自塔什干中资企业,另一半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大专院校。”他进一步解释,裁判组“校企各占一半”的配置,是为了打通学校与企业对接:“既展示选手技能,也帮企业选拔可用人才,让赛事更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人工智能赛道参赛的队伍中,有2支代表队选手来自鲁班工坊学员,“这从侧面体现了工坊在当地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成效。”
多方寄语:共促工坊发展,深化中乌合作
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国际合作副校长图拉耶夫,作为本次世赛的承办方代表,介绍了赛事基本情况:“本次大赛由我校承办,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提供支持,共有来自8所高校的近20支队伍参赛,围绕人工智能(IT)、物流与供应链展开。对学生来说,这是展示学习成果、比拼技能的重要平台。”
图拉耶夫强调,赛事与鲁班工坊紧密相关:“赛事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启动,具体在鲁班工坊教学场景内开展。目前,依托工坊支持,我校已建成信息技术实训室,学生可以学习编程语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内容。”他还提到筹备中的小插曲:“目前正值假期,学生和教师本处于休息状态,但仍有近20支队伍从各地赶来,这份热情让人欣慰。”“我们希望年轻人能从比赛中收获鼓舞,参与竞技、切磋实力本身就是愉快的经历——最重要的不是获胜,而是参与。”
乌兹别克斯坦交通部官员乌尔玛索娃-洛巴尔洪,从行业发展角度肯定了鲁班工坊的价值:“在中国政府推动下,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启用,这是极具分量的大事。投入工坊的资源,未来将为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添砖加瓦,也是中乌深化合作的关键一步。如今工坊已全面运转,有力助推交通行业发展,未来必将持续创造积极成果。”她特别关注人才培养:“依托工坊,我们能系统培育学生,传授现代化交通领域所需专业知识,由衷期待从这里培养出顶尖交通物流人才,传递前沿技术成果,为交通行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同时,她也点赞世赛的举办:“这场赛事为年轻一代搭建了展示舞台,让大家明确奋斗方向。相信他们当下积累的技能与付出的努力,未来会成为推动乌兹别克斯坦交通及相关行业变革的坚实基石。”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明春则透露了工坊的未来规划:“我们将加速推进二期生产实践中心建设;同时,随着中吉乌铁路建设,中亚对多式联运人才需求迫切,目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及中国中土集团,正洽谈建设中亚多式联运人才培训中心,该中心将在鲁班工坊基础上建设,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领域。”
从教学中心的落地使用,到生产实践中心的加速建设;从日常课程的扎实开展,到世赛舞台的精彩亮相;从中乌教师的协同教学,到政企校的三方联动——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正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中乌教育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才交流与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让中乌友谊在技能传承与合作共赢中持续升温。(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霍艳华 息明亮 发自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