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新华社报道称,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作《关于2025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2025年以来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内需求持续扩大,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报告提出,下半年要实施好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释放内需潜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以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多措并举保障改善民生;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提法。
早在2024年6月24日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部署。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基本路径和关键举措。此次国家发改委针对下半年所作的工作部署中,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第二项主要工作,仅次于今年以来最重要的“促消费”工作,也显示其重要性。
具体来说,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不久后的3月1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的署名文章《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中提出,要以“双向奔赴”的方式,也就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章认为,要通过制度设计与资源整合、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如税收优惠、场景开发)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延伸,从而实现这种“双向奔赴”:一方面产业链痛点会倒逼技术攻关方向,使科研更具靶向性;另一方面颠覆性技术将催生新业态,牵引产业升级。
笔者注意到,在国家发改委于7月31日召开的2025年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上,郑栅洁就下半年九方面工作进行部署,虽然未直接提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但相关的提法是: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走深走实,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发展,无疑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里的最大科技创新亮点,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行动,更是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就在8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相关报道显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仍存在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亟须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作者丨林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