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农村电商如同一座桥梁,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相连,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力量。近期,国家统计局饶平调查队对县电商办、本县38家电商主体与40位农村居民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饶平县立足本地农特产品资源禀赋,积极抢抓农村电商“新赛道”,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与农民增收。

近年来,潮州市饶平县围绕“产品、人才、物流、信息、销售、服务”六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构建起支撑农村电商发展的坚实体系。耕耘终有收获,全县电商交易额连续三年稳稳站上40亿元平台。尤其令人瞩目的是,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更是突破了7.7亿元大关。这一串串闪亮的数字,不仅标志着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勾勒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饶平路径”。

“饶味”出圈,农民增收笑开颜

作为底蕴深厚的农业大县,饶平从北部山区到南部沿海,物产丰饶,品质上乘。电商的兴起,让这些藏在“深闺”的宝贝——单丛茶、盐焗鸡等特色农产品,插上翅膀飞向全国。数据显示,饶平农产品网销额已跃居全国第41位、广东省第2位。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让饶平先后摘得“中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等桂冠,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典范。

“多点开花”的电商格局,赚来的不仅是响亮的“名头”,更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2024年,饶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3元,同比增长5.1%,增速跑赢城镇1.1个百分点。调研中,85.7%的受访者坦言,搭上电商快车后,家庭收入增加了,其中超过14%的人收入增幅高达50%以上。

“新农人”在农产品仓库直播

饶平县电子商务协会果蔬电商分会刘女士创办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农户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提高散户收购价格,把控农产品的品质。茶叶电商创业者徐先生通过雇佣当地村民进行茶叶种植、加工、物流包装,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渠道创新:直播电商激活新动能

在饶平的电商版图中,抖音、微信直播、快手、淘宝等平台成为主战场。直播带货与短视频创作双轮驱动,催生出“英粉一家人”“鸡蛋姐”“故土饶平”等一批本土网红。饶平县助农队队长、“英粉一家人”主播刘女士在淘宝、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八大平台同步销售释迦果、荔枝等生鲜,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这种“多平台联动+内容创作”的模式,让饶平农产品从“卖得出”迈向“卖得好”。

调研显示,电商带动增收的路径多元:44.7%的主体通过直接销售农产品或手工艺品增收,39.5%借助地方品牌打造提升销量,29.0%通过培训农民自主销售实现突破。这些数据背后,是电商从单纯销售渠道向产业生态构建者的转变。

直播中的“新农人”

人才培育:“传帮带”浇灌电商沃土

人才是电商持续发展的强引擎。饶平县通过政府培训、实战训练营、孵化基地等多元方式,为电商注入源头活水。2023年以来,54场专题培训会吸引超3400人次参与,全流程辅导服务近4000人次。农村直播电商优秀案例获得者刘小洁,带领助农队举办公益培训50场,帮助宝妈、毕业生等群体掌握技能,实现灵活就业。

“传帮带”机制下,79%的主体通过政府培训成长,42.1%借助实战训练营提升,50.0%享受过技能培训支持。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让电商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电商直播培训

品牌突围:短视频大赛撬动产业升级

电商的力量,也让饶平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更响亮。“联饶桂味”荔枝、“浮山柿饼”“岭头单丛茶”等金字招牌纷纷“破圈”。当地精心策划的5场系列短视频大赛,累计曝光量超2300万次,成为农特产品出圈的“加速器”。

浮山柿饼晾晒基地

以浮山柿饼为例,该县电商办通过短视频大赛汇聚网红、自媒体力量集中宣发,同时辅导合作社完善SC认证,成功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这一举措,不仅让柿饼香飘四方,更带动了加工、文创等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第一产业——柿林种植面积扩大了300亩。这种“电商+品牌+产业联动”的模式,还成功复制到大蚝、南姜、鱼露等一批农产品上,实现了农户增收与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局面。

文、图 | 记者 曾柯权 通讯员 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