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起,为期十年的长江禁渔期正式拉开帷幕,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水域的生产性捕捞被全面叫停。按说,传统垂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微乎其微,可禁渔期间,总有人打着垂钓的幌子,搞些花样百出的破坏性捕捞。有人一人多杆,有人一线多钩,还有人用多线多钩,甚至用活体诱饵、新型渔具。这些行为虽比不上大规模商业捕捞那么“声势浩大”,但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力同样惊人,绝不能因为它们“看似隐蔽”就掉以轻心。
从此前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相关部门对于此类行为的打击面临各种困境。譬如,各类不规范垂钓行为没有处罚依据、破坏性渔具没有禁用清单,渔业部门执法人员只能进行软性劝导,收效颇微,长江禁渔的漏洞亟须堵实。为摆脱管理困境,武汉市近期颁布实施了《武汉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暂行办法》,这是长江沿线城市出台的第一部关于垂钓管理的政府规章,标志着我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办法》明确了对钓获的珍稀水生生物的管理,划定了适用范围、管理责任、禁止行为和法律责任。
禁需有“方”。武汉水域资源得天独厚,钓友众多,渔业商业潜力巨大,垂钓经济更是成了咱这儿有特色的产业。可长江十年禁渔是重大决策,必须落实到位。这时候,《办法》的出台恰逢其时。它既考虑到全市垂钓爱好者的需求,也兼顾了垂钓产业的健康发展,让大家能继续享受垂钓的乐趣,产业也能有序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是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渔业资源才能持续丰富。同时,这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举措,能避免因非法捕捞引发的各种安全隐患。
过必有“罚”。依托禁渔“大数据”,共享整合涉渔基础数据,落实垂钓人员实名登记制度,建设涉渔违规违法人员数据库。还得多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像“神枪手”一样,对全市的非法捕捞、违法垂钓行为精准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另外,市场监管也不能松懈,得持续加大对涉渔市场的巡查力度,及时清理那些非法交易的信息,让想搞涉渔违法活动的人没有“市场”,让这些违法行为完全暴露在阳光下,无处藏身,切实守护好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钓亦有“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钓鱼逐渐成为一项有益身心的休闲活动。快乐垂钓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份责任。广大钓友得自觉当好禁渔秩序的守护者,在自然水域甩竿时,心里得有杆秤,不破坏鱼儿的生存环境,不损害鱼类多样性。钓到鱼时,多些自律和文明,自觉遵守垂钓管理规定,大鱼留作收获,小鱼放回水中,让水域生态能持续循环。垂钓结束后,把垃圾带走,保持环境整洁。安全更是不能忘,做好防护措施,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只有这样,休闲垂钓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咱们既能享受钓鱼的乐趣,又能为保护长江生态出份力,这才是真正的“钓有所得”。
长江“十年禁渔”,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的深远布局,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更应成为守护者。禁渔不是终点,而是生态治理的新起点。制度如磐,方能守住禁渔红线;执法如剑,才能斩断破坏黑手。当“百姓乐”的烟火气与“生态美”的清新风交织,当“绿水青山”的诗意画卷铺展成“金山银山”的现实图景,我们终将明白,守护长江,就是守护生命的来处,与自然共生,方能赢得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小青(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前进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