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总台记者白杰戈 王利 徐鹏 鲍玉婵)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昨晚6点多,位于安徽滁州凤阳县的明中都鼓楼东侧有大量瓦片滑落,砸向鼓楼基台和地面。当地官方今天通报,事件中没有人员伤亡。凤阳县委、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责令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
凤阳鼓楼被称作国内“现存最大的鼓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楼宇部分毁于清咸丰三年,现楼宇是1995年建设,因为出现瓦片脱落、檐板损毁等情况,2023年启动楼宇维修项目,2024年3月竣工验收。一年多后就出现瓦片大量滑落。

发生瓦片脱落的鼓楼(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维修竣工9月后已现裂缝
明中都鼓楼位于凤阳县老城区中心。昨晚6点半,鼓楼屋顶东侧的屋面,瓦片从接近屋脊的位置大面积向下滑落。目击者发布的视频显示,瓦片开始滑动后一度短暂停顿,然后滑下屋面,砸向鼓楼基台和基台下广场的地面,尘土飞扬,遮挡基台上雕刻的匾额,行人纷纷走避。
所幸正值晚饭时间,明中都鼓楼作为景区已经关门,广场上活动的市民也比较少。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今天通报,事件中没有人员伤亡。景区暂停运营。
通报中介绍,明中都鼓楼现存的楼宇1995年建设,2017年以来,楼宇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2月,因损毁情况加重,存在安全隐患,启动鼓楼楼宇维修项目。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德永透露,此前鼓楼屋顶一度出现部分漏水情况,这次维修的内容包括更换屋顶的瓦片和部分檩条,以及相关的防水工程等。2023年5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9月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
事发之后,舆论关注为什么在维修后一年多就出现瓦片大面积滑落。卢德永表示,事实上在去年12月通过无人机日常巡查时,已经发现屋顶瓦面出现一道裂缝,经过检测后认为没有整体滑动,做了修补。“去年12月份的时候就发现了它上面有一道裂纹,应该是南北向的一道裂纹。让施工单位找了一家专业的检测机构,最后给的结论是现场发现它没有整体滑动的现象,施工方就按照这个结论去修补了那一道裂纹。”
专家分析或与防水工艺相关
今天,施工方公布的电话无法接通。现场多位目击者表示,除了瓦片滑落之外,鼓楼楼体没有肉眼可见的歪斜等情况。首开房地集团资深古建专家张振山结合现场视频分析,可能使用了以SBS橡胶改性沥青等制作的防水卷材。这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防水工艺,但在仿古建筑的瓦片和坡顶结构下,可能出现渗水后导致的滑动:“瓦面脱节以后,一下雨,雨水从脱节位置流到防水层跟瓦面结合层,泥被包括瓦泥经过雨水的侵蚀以后,成了泥浆了,出现大面积滑坡,有可能是局部滑坡带动的大面积滑坡。”
张振山告诉中国之声,传统古建筑的屋顶包括木基层、泥灰背和瓦面,文物建筑的修复中一般不使用SBS防水工艺。“传统做法是不含SBS防水的。铺完麻以后就是上面浇浆,浇一遍浆压一遍,三浆三压,麻跟灰结合比较好。文物建筑不允许用SBS,只要是文物都不允许,必须是原工艺原做法。”
官方称楼宇并非文物 考虑气象因素
而根据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的通报,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明中都鼓楼的台基,并不包括1995年在台基上建设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张振山介绍,普通仿古建筑如果出于控制成本和降低施工难度的考虑使用SBS防水,也应当选择带有粗糙页岩面的材料,增加防滑性。
“防水上面有一层页岩面,就是小石子儿,它跟泥有一个咬合力,很少出现滑坡。假如要是没有那层页岩面,只有一个光面防水,百分百滑坡。这40年了我几乎都没见过,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大面积滑坡。”张振山介绍。
气象资料显示,凤阳县近期的降雨不多,鼓楼旁边一家商户也表示:“我们这边雨水还是比较少的,最近下雨也是小雨。没有暴雨、雷阵雨……”
但近期当地发布高温预警,19日事发当天气温高达37度,早晚温差近20度。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德永表示:“昨天也是凤阳很多年以来温差最大的,一天的温差达到了20度,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一种情况,我们把这个信息提供给了专家,供专家组来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