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实习生 何淑蔓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时代召唤从未过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投身西部建设,四川固邦木业创始人胡勇就是其中一位。

从3元钱进城打工的学子,到年销售额千万级的实木整装公司创始人,从靠收废品维系学业的贫困学生,到带动300余农民工增收的乡村振兴践行者,胡勇带着“真材实料看得见”的匠心攻克行业难题,将传统工匠精神融入产品,企业的发展与家乡东坡文化紧密结合,以“三个优先”反哺家乡——优先录用家乡务工者、优先采购本地原材料、优先服务本地客户。3月18日,胡勇讲述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胡勇

逆境中求学

揣着3元钱进城打工

胡勇成绩优异,一直是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好学生。小时候,母亲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来。“再苦再难我也要读书!”为了筹集学费,小胡勇上山砍树拾柴,稚嫩的肩膀扛着圆木柴火,背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他学会了烧菜做饭、插秧打谷、犁地施肥,能为家里多分担一些,他就尽力多做一些。

初中毕业后,家里拿不出高中报名费,胡勇揣着仅有的3元钱进城打工,第一个月就赚了260元。高中三年,胡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课余打工、卖水果,靠双手挣出了自己的生活费。高考前,他在班主任的帮助下踏入考场,考入西昌学院。大学报到时,怀揣的2500元学费还是亲友拼凑的“百家钱”。感恩老师和亲友们的帮助,胡勇说,“我一定百倍努力读书,将来加倍奉还。”

固邦木业工厂

求职碰壁创业失败

峰回路转创立木业公司

大学期间,胡勇组建“收旧环保组”, 创新推行废品回收网络,带着家境不好的同学一起赚钱,在餐厅打工时学习饭店经营之道。

通过在不同行业的工作和学习,胡勇盘下濒临倒闭的餐馆,更名为“最后一家”,以卫生、味道、服务立口碑,四年连开四家分店,获得学校老师的称赞,“这里就是我们的精品食堂。”饭店经营红火的同时,胡勇还接手了驾校业务,白天上课晚上制定经营方案,通过创业,毕业时他挣到了98万元。

读大学期间,胡勇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债务,心系家乡建设的他,毕业后回到家乡眉山。胡勇坦言,“这时候的自己有些高调和浮躁了。”他先后在一饲料厂当业务员,又去一家具店当销售员……求职碰壁,胡勇思考了一年来的得失,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和几个朋友商量,决定经营茶叶生意。但隔行如隔山,由于对茶叶生意一窍不通,缺乏专业知识,加上资金薄弱,茶叶生意最终以失败结束。对于未来做什么,他开始迷茫。

胡勇和他的员工在研究设计图纸

经历了求职碰壁和创业失败的胡勇,在老家修房时捕捉到了商机。购置木门时,胡勇发现了木制品的附加值,他得知当地一家工厂缺人后,提出“零月薪当销售”,每天跑完业务,他走进车间向木工师傅请教,从原料到产品,每一个细节,他都清楚掌握,油漆工师傅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学的销售人员。

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胡勇很快被提拔成为公司副总。面对别家公司的邀约,胡勇决定再次挑战自己,应聘到另外一家即将倒闭的木门厂做总经理。通过几个月的努力,这家工厂起死回生。两次担任企业操盘手的成功经历,让自主创业的种子再次在胡勇心中萌芽。于是,他决定自己办厂,2011年11月,投资150万的四川固邦木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胡勇的想法里,哪怕现在规模再小,也要做高品质产品;哪怕刚起步,也要争当行业领军人。

固邦木业生产车间内景

以质量求生存

坚持“三个优先”反哺家乡

胡勇始终坚持“质量求生存、信誉谋发展”,专注于改善性住房的高品位居家需求,通过13年的不断发展,他的公司从原来单一的木门生产,逐步发展成为集设计、生产、保养为一体的个性化家居定制企业。“实木整装、信义固邦”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口碑相传,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固邦的业务每年都稳中有进地增长。

固邦木业产品展示

如今,他致力于将技术、艺术、文化融入到产品中,并大量培养行业人才,推动产业提档升级。面对同行竞争,他提出“相互学习、携手同行”的共同发展理念,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机遇。胡勇时刻鼓励团队要有扎根西部、专注主业、成就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他也不忘回馈社会。他坚持“三个优先”原则:优先录用家乡务工者、优先采购本地原材料、优先服务本地客户,固邦木业70%的员工来自周边乡镇,累计带动300余名农民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