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已至,送走天南海北的客商,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厂街乡的枇杷树进入了一年中的关键管护期,3000余亩枇杷林从山腰向山脚延伸,一片绿意盎然。走进杨柳树村明兴枇杷种植家庭农场,当地群众穿梭林间修剪枝条,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千亩枇杷园 供图
“今年是我们近十年来最高产的一年,超过20吨。而且果子大、水分足,糖度普遍超14.5度。”明兴枇杷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正明笑容灿烂地说,由于管理到位,加上雨水充足,今年又是枇杷的丰收年。“还不到四月,我家的枇杷就已销售一空,每天都有来自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订单,枇杷供不应求。”

王正明家的优质枇杷 刘宇丹 摄
厂街乡枇杷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杨柳树村就有种植枇杷的历史。“我们村的老品种树形高大、果肉鲜嫩、酸甜适中,在方圆百里颇有名气,有着‘枇杷之乡’的称号。”王正明骄傲地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加上品种老化等原因,杨柳树村的枇杷产业一落千丈,群众收益日益下滑,连绵起伏的山头荒无人烟。
改变源自2010年,正当村内干部一筹莫展之际,敢闯敢拼的王正明带头引进果型硕大、肉质细腻的“大五星”优质枇杷品种,为杨柳树村枇杷产业转型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第一次种植新品种,经验不足、技术不专业,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没想到第一次就有收益了。”王正明回忆道。作为第一批党员示范户,首次在自家荒地种上了30亩的“大五星”枇杷。
“大面积修枝剪叶,保证光照每天不少于10小时……”田间地头,王正明正教授农户管护知识。2016年,王正明成立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高质量发展订单枇杷种植产业。2023年2月,明兴枇杷种植家庭农场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名单,如今已带动超过186户农户种植枇杷。在3至4月枇杷丰收时期,每天招收务工村民6至8人,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农业增效。

传授套袋方法 刘宇丹 摄
近年来,杨柳树村瞄准特色林果经济,进一步盘活荒山资源,通过“带头领种、党员试种、群众跟种”的方式,摸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的枇杷种销模式。2000余亩标准化枇杷种植基地绵延不绝,预计年产优质“大五星”枇杷15余万公斤,产值达300多万元。
“今年我还尝试种植了甜度更高、坐果率更高的‘白玉’品种,已经有江苏的收购商前来问询,并表示有合作意愿。如果效果好,我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村落一起种植。”王正明说。
山风掠过枇杷林,送来阵阵清香。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山乡正将甜蜜的果实酿成多彩的生活。接下来,厂街乡将立足生态资源等优势,不断深化枇杷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枇杷产业提质增量,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共进、双向发展,成为永平县越来越多“土特产”走出大山的“金字招牌”。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宇丹 秦蒙琳 李丽 段苏航 赵丽槐 永平县融媒体中心 李四红 杨继红
责任编辑 李鸿睿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