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府街社区探索并建立起一套充满温度的常态化关爱服务模式。一支支以社工和专职网格员为主力的服务小分队,正用一次次敲门问需这样朴实无华的服务方式,悄然织就一张覆盖整个街道的温情守护网。他们的目光,关注着需要关爱的群体——银发长者、稚嫩孩童、困难家庭(“一老一小一困”),将细致入微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

敲门问需,“小网格”连起“大爱心”。每一次轻叩门扉,传递的不仅是温暖的问候,还是心与心的悄然靠近。 在银河园小区,服务小分队成员俯身紧握独居老人的手,耐心倾听那些积攒已久的家常絮语,关切的目光里满是真诚;在洪水小学家属楼,服务小分队成员一句句“最近身体怎么样?”朴实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服务对象倍感亲切,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们来坐坐,听我唠叨几句,我的心里就敞亮多了。”独居老人张大爷感慨道。这些看似寻常的入户瞬间,正是县府街社区构建关爱网络的基石。仅今年上半年,县府街社区通过敲门问需方式,已累计走访慰问辖区内“一老一小一困”人群达682人次。而每一次问需走访,都伴随着详实的记录,为后续精准服务打下基础。服务小分队成员随身携带的“信息本”,如同社区的“民情日记”,不仅捕捉着服务对象生活点滴的细微变化——从健康状况的波动到生活起居的调整,用心记录下他们真实的诉求与心声。

双轨驱动,“邻里眼”+“专业手”。如何让敲门问需的暖意,不迟一步、不落一人地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居民心坎上?县府街社区给出了充满人情味的答案:让守望相助的“邻里眼”与专业有力的“专业手”紧紧相牵。 作为“邻里眼”的专职网格员,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成为感知居民需求的“前哨”;专业社工则发挥所长,进行深度沟通与评估。两者紧密配合,通过常态化、细致的敲门问需,精准掌握每一户特殊家庭的具体情况、实际困难与心声。“我们做的可能都是些小事,但恰恰是居民们需要的!”城投小区的专职网格员,也是服务小分队成员的施大姐朴实地说:“像帮老人跑跑腿、陪孩子聊聊天、看看困难家庭急需啥的,这些事看着不大,当看到邻居眉头舒展了,孩子的问题解决了,老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们心里就跟喝了蜜一样甜!”这些源于邻里的“知心人”,用情谊与智慧敲开了居民心门,也促进了楼栋的和谐。

多元聚力,身边资源解身边难。县府街社区在精准掌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协调,织就了一张多元立体的服务网络。县府街社区主动链接辖区中医馆、医院、学校、爱心企业等资源,努力实现“身边资源服务身边人”,让帮扶更便捷、精准。同时,服务内涵也不断深化,为易走失老人免费配备防走失手环;为残疾老人适配辅助器具;为患癌低保户解决护工费用;为高龄半瘫老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并提供定期陪伴......这些措施有效纾解困境家庭的燃眉之急。居民李阿姨表示:“现在有啥困难,家门口就能找到解决办法,实实在在帮到了我们心坎上!”县府街社区还通过组织心理讲座、兴趣小组和常态化公益活动等,既满足居民物质需求,更注重心灵滋养,在邻里间搭建起“助人-互助”的桥梁,培育出包容和谐的社区文化。

县府街社区以“专业社工+微网格长”双轨驱动为引擎,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困”,整合多元力量,将精细化治理融入充满人情味的日常实践。它不仅解决着具体民生难题,在日复一日的温情守护中,让“邻里守望相助”成为社区动人的底色,显著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有温度的幸福社区贡献了宝贵力量。

编辑:李浩

作者:高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