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病房让无数患者为中医药的疗效所折服
两万字感谢信背后:中医经典病房如何创造“不可能”?
徐媛 黄娟娟 陈双
当现代医学面临难题时,中医经典病房能否破局?这些发生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真实故事或许能给出最生动的答案。
56岁的余先生因凶险脑病曾被判定“无生还可能”,医护团队运用经典疗法与西医协同作战,不仅将他从“高热、昏迷、抽搐”的深渊中拉回,更让他笑着走出医院大门,收获全体医护的掌声和祝福;在另一个战场,18岁的追梦少年在体育高考前因训练摔断左臂,在骨伤科中医经典病房,仅凭医生一双手、几块夹板就让他的尺桡骨完美归位,避免了手术创伤,助小王圆梦大学……这两场“破局”,正是中医经典穿越千年绽放的现代光芒。

生命奇迹:从“生存概率趋近于零”到康复出院
“当一切束手无策时,中医经典病房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回望近半年的救治历程,56岁的余先生不禁感慨道。
在长沙某银行工作的余先生平素体健,2024年11月3日,他突发头痛、高热。病情在一周内急转直下,他陷入了昏迷抽搐,高热持续不退,被紧急送往某大型医院救治,在抗感染、抗病毒、激素、丙球、血浆置换、抗癫痫一系列治疗的轮番实施下,余先生病情依然一天天恶化,看不到病情转机。
患者家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4年12月1日转入该院重症医学科时,患者意识不清,持续抽搐,头颅肿胀如球,气管切开,双下肢肿如象腿,高热不退,生命危在旦夕!

重症医学科兼中医经典病房主任戴飞跃教授带领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在综合救治的基础上予以中医药辨证治疗;同时,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先后4次会诊指导,制定了清热涤痰、醒神开窍止痉的治疗原则。经过近两个月的中西医结合协同救治,余先生终于意识转清、高热缓解,癫痫频率和程度明显减轻。
余先生转入中医经典病房后,医护团队本着“标本同治,急标缓本”的原则,先破痰热,再救真阴。在熊继柏、戴飞跃等的指导下,主管医生别明珂与易可兰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齐心协力,针对余先生的病情,制定了系统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中药汤剂先后予以黄芩涤痰汤合天麻止痉散、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加减,并配合特色针灸疗法、穴位贴敷、呼吸训练、推拿治疗、认知功能训练等治疗。
最初,余先生眼睛没有神采,每天都会发作癫痫,说话交流迟钝。经过中医经典病房的悉心治疗,余先生慢慢地可以和家属谈笑风生,回忆往昔,生活也基本可以自理。两个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后,余先生成功出院。
2025年4月28日,中医经典病房收到了余先生妻子带来的好消息,余先生的状态越来越好。她将治疗的惊险过程以及劫后余生的喜悦记录在纸上,用一封长达两万字的感谢信,表达了患者及家属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医经典病房的由衷感谢。
信中写道:“他们用爱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绿色生命长城,唱响了大爱无疆的主旋律!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爱上中医、受益中医,从而传播中医,传承国粹,产生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这样的生命逆转,并非偶然。84岁的朱大爷同样在中医经典病房迎来重生。
曾患肺癌的朱大爷一直多病缠身,行动不便。一天,他突然感到胸闷、心慌,呼吸急促,浑身乏力。拖了两天后,朱大爷开始神志昏迷。在被送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时,朱大爷出现了二氧化碳潴留、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情况。
“在应用现代医学手段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只有中西医协同联合救治,才有可能为病人的救治增添胜算。”戴飞跃说。有着近20年急危重症救治经验的戴飞跃十分清楚,他诊治的众多成功病例都证明中医中药在急危重症领域有着十分的重要作用:扭转病势,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戴飞跃带领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对朱大爷进行综合救治,同时予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一周后,朱大爷神志转清,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寒战,但仍需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又过了一周,朱大爷试脱呼吸机成功,拔出气管插管,逐渐可以无创呼吸机和鼻导管上氧交替进行。与朱大爷家属沟通后,朱大爷转入中医经典病房继续治疗。
经过中医经典病房的中医药治疗,朱大爷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呼吸功能明显提高,家属惊喜地看到,朱大爷做“双下肢踩踏板训练”,由开始的不到20圈就要休息,增加到一次能踩400圈。
更让家人惊喜的是,朱大爷双腿比以前有力多了,不再干什么都要家人帮忙,心情比过去愉悦多了,甚至开始念叨又要去安假牙了!朱大爷坦言:“病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舒服过。”他在感谢信中写道:“谢谢你们,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们为了谁……”朱大爷通过治疗和调养不仅转危为安,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
诸如此类,从重症医学科转至中医经典病房,并最终成功出院的高龄患者在经典病房有百余例之多,其中有92岁的董娭毑、91岁的龚娭毑等等,都是因为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等急危重症入院,均通过中医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在这些病人的救治过程中,重症医学科、中医经典病房医疗团队在戴飞跃的带领下根据患者病情精准辨证,不少处方中都用了大剂量的中药。戴飞跃表示,对于危重症病人来说,一些常规的中药剂量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起不到作用,只有重剂起沉疴,才能为患者的救治增添希望。
神奇15秒:一双手、几块夹板让骨折完美复位
在该院的骨伤科中医经典病房,随着骨头“咔嗒”一声归位,18岁体育生小王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龚志贤医生的手指正从他肿胀的左前臂移开,X光片上原本错位的尺桡骨此刻已严丝合缝。此刻,中医正骨15秒的“神奇时刻”,让倒计时的高考梦想重燃希望。
时间回溯至今年3月,一场训练中的摔倒,让即将高考的体育特长生小王几乎绝望。在距离体育高考仅剩一个月的关键时期,益阳的体育特长生小王每日高强度训练,一次训练中的意外摔倒,让他的左前臂严重骨折。X光片显示,尺桡骨骨干短缩畸形移位,当地医院认为“必须手术”,这让即将高考的小王一家陷入焦虑。
几经辗转,小王一家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中医经典病房。副主任医师龚志贤仔细触诊并查看了小王的就诊资料后,笃定地说:“可以试试中医正骨,不用开刀。”他解释,尺桡骨双骨折虽是复杂损伤,但通过精准手法复位结合中药调理,不仅能避免手术创伤,还能加速康复。
复位时,龚志贤与郭彦涛两位医生默契配合:一人握肘,一人牵腕,缓慢对抗牵引纠正短缩畸形。龚医生指尖轻触断端,运用“摇摆、折顶、分骨”等手法,仅用15秒便将错位的骨骼精准复位。“疼了这么久,突然感觉骨头咔嗒归位,一下子轻松了。”小王难掩激动。
复位后,龚志贤用特制杉木夹板固定小王的患肢,结合小王的舌脉症,为小王开了5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汤剂,并嘱咐他每天按时服用。此外,还配了外敷药膏,辅助消肿止痛,加速骨折愈合。
小王住院期间,龚志贤每天查房,根据肿胀情况调整夹板,并指导小王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小王母亲则每日准备高钙膳食,配合中药调理,骨折愈合速度远超预期。
3周后复查显示,骨骼对位良好,小王便开始了轻度训练。最终,他顺利参加体育高考,成绩未受影响。
一双手、几块夹板,让骨折完美复位,为何能如此神奇?龚志贤表示,中医正骨并非“玄学”,而是基于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手法复位需稳、准、轻、快,既要精准复位,又要避免二次损伤。”相较于手术,中医正骨避免了手术风险和疤痕,同时,结合中药加速愈合;还可根据患者恢复阶段动态调整方案。

该院骨伤科中医经典病房主任杨少锋教授介绍:“我们既尊重传统中医经典,又积极吸纳现代医学技术,坚持‘中医为主,能中不西’的原则,力求以最小创伤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急症创伤的“手到病除”,更藏于慢性骨病的“辨证施治”中。
杨少锋深耕的桂枝汤及其化裁方,源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剂千年经方的巧妙运用,让不少西医棘手的“顽疾”迎来转机。
颈椎病在中医属“痹证”范畴,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因其病程长、症状杂、易反复,西医多以非甾体药消炎止痛,严重者需手术,却常伴随并发症,让患者苦不堪言。
54岁的陶先生就被颈椎病折磨了3年多,起初他只是颈部僵硬、屈伸不便、头部沉重难支,后来逐渐发展为左上肢麻木、双下肢乏力,多次理疗、用药都不见效,严重影响生活。
杨少锋从卫气营血辨证分析:颈部是头身气血贯通的关键,更是全身气血、经脉、筋骨肌肉的枢纽。颈部患病,易致经脉阻滞、气血亏虚,无法濡养四肢筋脉,“不荣则痛、不通则麻”,便出现了陶先生的症状。他以调和营卫、补益气血为治则,用桂枝新加汤加减治疗,同时指导颈部肌肉锻炼。7天后复诊,陶先生的疼痛已明显减轻;再服7剂,症状基本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这几年,我以为颈椎病要么手术,要么在痛苦中熬着,杨教授让我亲身体验到答案是否定的。”陶先生感慨,中医经典经方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他痛苦疾病的“枷锁”。
何以经典?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立足中医药根基
“中医学在治疗急危重症领域有4000多年的宝贵学术经验和临床成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谭琥介绍,中医经典病房主要收治各种急危重症、疑难杂症以及各种慢性疾病,危重疑难病症占比80%。在这里,医护人员接“险招”、解“死结”、起“沉疴”,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实战场”,在方寸病房里演绎着中医药应对复杂病症的深厚底蕴。
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对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做了规范和指导,提出中医经典病房主攻病种中医参与治疗率应达100%。
在这里,中医经典病房有着坚定的“经典导向”,能中不西,先中后西,通过辨证运用中医经典方剂并配合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各种中医特色治疗,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西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危重症领域的特色优势。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朱镇华介绍,与普通科室相比,中医经典病房诊疗理念强调“回归经典辨证体系”。它始终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为指导思想,将经方诊疗作为核心手段。其核心特色疗法更是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的 “经络气血理论”、《金匮要略》“杂病论治”及《温病条辨》的“卫气营血辨证”,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蕴含着古人对疾病的深刻认知和治疗智慧。经方更是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在中医经典病房里,医生们深入研读经典,从经典中汲取养分,为患者辨证施治,让古老的中医理论在当代依然焕发生机。
技法上的坚守与传承,是中医经典病房“经典”的又一体现。这里设有独立的煎药房和中医特色治疗室,完整保留了传统中药煎煮“一人一方,一方一煎,一煎一罐”的理念。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精髓,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专属处方,并且为每一张处方单独煎煮,确保药液的浓度和疗效,真正做到了中药处方的个体化、精准化,其中药汤剂使用率更是达到了100%。

同时,该病房还配合运用传承已久的多种中医外治技术,这些技法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为核心原理。在心肺重症、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对症治疗中,已开展了盘龙灸、雷火扶阳灸、脐灸、砭石灸,火龙罐、平衡罐、刮痧、耳穴疗法等二十余种中医特色疗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中医治疗。
中医经典病房的经典特色,在该院骨伤科中同样鲜明。骨伤科中医经典病房凭借鲜明的中医特色诊疗体系,同样赢得了患者与业界的广泛赞誉。作为专注于中医骨伤科常见病、疑难病诊治的特色阵地,科室始终以中医思维为核心,在深入剖析骨伤疾病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既凸显经方在骨伤治疗中的独特效能,又以精湛的传统正骨手法为支撑,让众多患者无需承受手术创伤便能实现康复。此外,科室还整合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拔罐等多元中医治疗手段,形成“内外兼治、辨证施术”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我们始终聚焦中医骨伤经典古籍的精髓挖掘,更注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临床实践深度融合,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骨伤科中医经典病房主任杨少锋教授解释,骨伤科中医经典病房恪守“筋骨并重”理念,通过手法复位、中药调理等非侵入性治疗,不仅能规避手术风险,更能加速患者康复进程,从根源上减少并发症,真正实现“以最小创伤换最优疗效”的诊疗目标。
无论是力挽狂澜的生死急救,还是15秒见效的精准正骨……中医经典病房的“经典”二字,凝结着千年岐黄之术的精髓传承,更闪耀着新时代中医守正创新的智慧光芒。这光芒背后,是一代代医者在坚守中医核心理念的根基上持续探索突破,于守护生命健康的征程中,彰显出穿越古今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