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雄安大地,色彩斑斓。

这座拔节生长的城市,正敞开怀抱,迎接一批又一批雄安“新”人。疏解人员、创业者、建设者、家属……无论何种身份,雄安都是他们温暖的新家,是播撒梦想的沃土。

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2万人,其中雄安新区占31.1%。

从一人疏解,到一家人主动选择雄安;从考察了解,到扎根创业……成千上万的雄安“新”人,从五湖四海奔赴这片热土,拥抱这座未来之城。

5月7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巡飞智能(雄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玉强(左)与技术人员一起对无人机进行巡航作业检测。 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摄

实现“轻松创业”

满墙的软件著作权证书,形态各异的传感器,自动飞出机舱的无人机……5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巡飞智能(雄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巡飞智能”),科技创新气息扑面而来。

巡飞智能董事长黄玉强站在明亮的窗前,望着园区一幢幢崭新的楼宇,思绪飘回4年前的那个初秋。

那时,黄玉强创办的公司从北京疏解到雄安,办公地点位于容城县县城一栋陈旧的小楼。不远处的工地上,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这是黄玉强创业的新起点,也是雄安“最初的模样”。

时间见证了一座新城的蝶变。短短几年,雄安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智慧道路纵横交织,一系列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黄玉强的企业迎来了腾飞的时机。

2023年,黄玉强的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新区一笔科创资金支持。“得到这笔资金让公司如‘久旱逢甘霖’,我们将其投入研发,创新实力得到很大提升。”黄玉强说。

2024年,黄玉强和团队搬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15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室宽敞明亮,各类现代化办公设施、研发设备一应俱全。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所形成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集聚优势,为巡飞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通过与上下楼同行沟通交流,黄玉强有了更多创新思路。

经过半年技术攻关,公司成功研发出“巡飞智能无人机巡检管控平台”,进入低空经济新蓝海。

“过去,我们跑市场要耗费大量精力。现在,园区搭台让企业直接对话头部客户。”在2024年12月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组织的一场供需对接会上,巡飞智能研发的巡检无人机获得一位大客户的认可。目前,黄玉强正与客户持续洽谈。未来,企业的巡检无人机将在新区应用。

楼上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楼下企业快速转化成果;咖啡厅里的偶遇催生合作,走廊间的对话碰撞创意……雄安新区构建的“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生态,正持续书写“楼宇育链、链聚成林”的生动故事。

“以前,企业发展靠的是我们自身团队顶着压力‘负重前行’。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黄玉强说,只要企业有创新的想法、踏踏实实做研发,新区政府部门、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等单位就会当企业的“引路人”,推着企业往前走。

这种感觉,黄玉强用了一个词来总结——“轻松创业”。

4月22日无人机拍摄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

照亮奋进之路

5月9日13时,中科重生(雄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重生”)办公室里,董事长任彦芬正在阅读《人工智能简史》。

她身旁的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满微生物专业书籍。书架下方,放着一盒盒包装精致的益生菌产品。

“这些益生菌产品背后有20多项发明专利。”任彦芬介绍,7年多来,她带领公司与国内2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持续研究微生物内脏抗衰。目前,企业可用的专利菌种逾3000株。

任彦芬在大学读的是生物专业。2018年,热爱生物和健康行业的她辞职创办了中科重生。凭借满腔热情和一身的钻研劲儿,短短几年,企业就实现了大发展,产品销售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总部也从保定搬到了北京。

2024年,任彦芬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到雄安发展。

“做企业就像养菌,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养分。”任彦芬说,雄安有优良的营商环境、优厚的产业支持政策和丰富的创新要素,这些就是企业成长所需的环境和养分。

2024年9月,中科重生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公司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而让任彦芬感触更深的是这片热土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养分。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会定期举办高端科普大讲堂。今年1月6日,大讲堂“开年第一讲”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讲授人工智能课程。这堂课让任彦芬深受启发。

回到办公室,任彦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意识到,企业必须拥抱AI,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我立即召集团队进行研讨,一直讨论到晚上11点多。”当晚,任彦芬和团队决定尽快打造一套“AI+VR展厅”给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使用,让顾客能身临其境地了解企业的技术,助力市场开拓。

“雄才杯”创新创业大赛给予“真金白银”奖励;投融资路演破解资金难题;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创新技术落地应用;优质的营商环境让政务事项“一网通办”……雄安新区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让企业有更充沛的“体力”逐梦未来之城。

“在雄安,我们得到了许多创新要素资源。”任彦芬打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是她参加园区培训课程、参加投融资路演、听新区有关部门解读科创政策时所做的笔记。

“这一页页笔记,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奋进之路。”任彦芬说。

5月15日,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书法课堂上,京畿轨道(雄安)技术有限公司职工王蕾(左)在为学生上书法课。 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摄

找到“向往的生活”

5月11日20时,雄安新区启动区中交启园小区,一扇扇窗子透出温馨的灯光。

晚饭后,王蕾坐在书桌前,打开两本字帖,一边翻看,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她正在备课。

王蕾是京畿轨道(雄安)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2023年9月随公司疏解到雄安。2024年,她有了一个新身份——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公益教师,教学生书法。

书法,是王蕾从小的爱好。工作之余,她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她也一直有个梦想——当一名书法老师。

2024年9月,得知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招募公益教师后,王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申请,没想到通过了。从此,她利用业余时间,每周都给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学生上一堂书法课。

王蕾全家都来了雄安。儿子在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上学,在学校报了编程课。

“刚来雄安时,我还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事实证明我想多了,他非常喜欢新学校,非常喜欢在雄安的生活。”王蕾说,孩子在学校交了许多新朋友,放学回家经常讲起在学校的趣事。

此前,在其他城市生活多年的王蕾一直在寻找“向往的生活”。直到来了雄安,她和家人终于明白:“向往的生活”就在雄安。

“雄安没有‘大城市病’,没有上下班堵车,没有焦虑感,有的是无限的可能。”在这里,王蕾不仅工作顺利,而且实现了当一名书法老师的梦想,这让她觉得人生更加充实、饱满。

教育、医疗、商超等设施步行可达;足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空间触手可及;社区食堂香飘暖胃,养老驿站快乐温馨;公园绿地与城市道路交织成网,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绿色、便利、舒适,这就是雄安的生活。(河北日报记者 康晓博)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