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城河畔的北街右侧,一座青瓦木结构的清代院落静静矗立。1896年10月11日,王若飞就出生在这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誓言“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穿越时光,至今仍在安顺的土地上回响。

王若飞故居 薛峰 杨允平 摄
少年时的王若飞跟随舅父黄齐生生活求学,为探寻救亡图存之道,他毅然随舅父东渡日本,后又转至法国勤工俭学。在这片异国土地上,他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志同道合者,一同建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从此将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王若飞故居 蒋天瑜 摄
1925年,王若飞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他辗转于上海、河南、江苏等地,为党的事业秘密工作,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931年,他受命前往内蒙古地区开辟工作,深入险境,在包头不幸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不仅寻找机会对狱友们进行革命教育,还坚持学习和写作,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如《中国农民战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在写给表姐夫熊铭青的一封信中,王若飞坚定地表示:“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1937年,全面抗战烽火中,王若飞在党的全力营救下重获自由。他即刻奔赴延安,勇挑重担,成为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得力助手。在陕甘宁边区,他深入调研,参与制定减租减息等重大政策,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殚精竭虑。他负责的党务和宣传工作,有力凝聚了边区军民抗战到底的意志。

王若飞故居 蒋天瑜 摄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飞机在飞越山西兴县黑茶山时遭遇极端恶劣天气,不幸撞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王若飞时年五十岁。他留下的最后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时局的精辟分析和对工作的详细规划,字里行间呈现的,全是对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与无限忠诚。
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市民参观王若飞故居 薛峰 杨允平 摄
光阴荏苒,安顺人民以最深沉的乡情铭记这位赤子。他的故居被悉心保护,成为后人瞻仰追思、汲取精神力量的圣地。
故居陈列馆内,讲解员刘畅的声音清晰有力:“王若飞同志‘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誓言,是他留给家乡最珍贵的宝物。”他炽热的家国情怀、坚定的革命意志、崇高的献身精神,早已融入安顺的山川血脉,成为激励后世子孙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