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 | 中访网
责编 | 李晓燕
在白酒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一场看似风光的“借壳”上市,将杜甫酒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5月13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环保能源正式更名为“杜甫酒业集团”,让杜甫酒业以“诗酒第一股”“川酒港股第一股”的身份进入大众视野,股价也随之出现戏剧性的暴涨暴跌,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家区域酒企的资本野望,更是白酒行业在资本市场与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困境与机遇。
1
一场非典型的“借壳”资本游戏
杜甫酒业的此次“借壳”,与传统意义上的借壳上市有着本质区别。它无需进行股权置换或资产注入,仅仅通过一份独家代理协议和公司名称变更,就完成了这场看似华丽的资本转身。中国环保能源获得杜甫酒在多个海外市场的独家销售权,并设定了三年1.5亿元的销售额对赌条款,若达标还可获得额外业绩分成。这种“代理权绑定+品牌名称置换”的轻资产模式,既巧妙规避了港交所反向收购的严格审查,又成功制造出借壳上市的舆论效应,堪称资本运作的“创新”之举。
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却犹如过山车一般。更名当日,股价暴涨近80%,两天累计涨幅近100%,但热度转瞬即逝,股价迅速回落,如今徘徊在0.1港元左右,跌回更名前状态。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市场对这种合作模式的疑虑与观望。毕竟,中国环保能源此前长期经营珠宝与放贷业务,近10年业绩7度亏损,毫无白酒运营经验;而杜甫酒业虽拥有“诗酒文化”IP,但品牌认知局限于川渝地区,全国化扩张艰难,双方的合作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
2
酒企上市之路的无奈与探索
杜甫酒业的“借壳”上市,是众多酒企在上市之路上艰难探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A股对白酒企业上市设置了重重关卡,自2016年金徽酒上市后,A股白酒板块长达9年未有新成员加入,2022年底深交所更是明确表示原则上不支持酒企在创业板上市。在这种背景下,港股似乎成为了酒企们的“救命稻草”。

港股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政策红利较多且资本国际化程度高,吸引着如杜甫酒业这样渴望上市的酒企。然而,港股也并非一片坦途。其资本流动性低、公司估值普遍偏低,且企业容易遭受做空机构狙击。以珍酒李渡为例,虽成功在港上市,但上市首日换手率仅0.43%,日均成交额持续萎缩,难以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这让酒企们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急需上市融资以获取发展资金、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港股市场的种种挑战。
3
行业困境下的生存焦虑与突围尝试
白酒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时代,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头部酒企凭借品牌、渠道和资本优势,不断挤压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行业前五强市场集中度已攀升至46.3%以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杜甫酒业这样的区域酒企生存压力巨大,急需寻找突围之路。
杜甫酒业主打“诗酒文化”IP,构建了“酒业+文旅+文创”的产业生态,看似前景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其产品定价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200 - 800元中高端赛道,在四川大本营要直面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川酒巨头的挤压,在性价比市场又要与江小白等新兴品牌竞争,全国化布局进展缓慢,产能利用率不足50%,省外市场占比低于15%。此次与中国环保能源合作,将海外市场作为突围方向,但中国环保能源缺乏酒类运营经验,且白酒在海外市场尚未被主流接受,主要依赖华人群体,实现销售目标困难重重。
4
资本与实业的平衡之问
杜甫酒业的案例,引发了行业对于资本与实业关系的深刻思考。企业谋求上市,本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但如果过度依赖资本运作,而忽视产品品质、品牌建设和渠道深耕等实业根基,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银基集团的黯然退场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上市后沉迷资本游戏,忽视企业自身建设,最终落得“卖豪宅求生”的下场。
对于酒企而言,上市不应是终点,而应是新的起点。如何将资本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如何在资本的助力下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拓展市场渠道、增强品牌竞争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存量竞争时代,唯有回归消费本质,注重品质深耕与消费者价值创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杜甫酒业的“借壳”上市,是一场充满争议与挑战的资本实验,它为行业提供了新的上市思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未来,杜甫酒业能否在资本与实业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从区域酒企到全国性品牌的跨越,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