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是一种古代海洋腕足动物的壳体化石。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石燕有清凉解毒、镇静安宁的作用。

早在晋代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在其《启蒙记》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可算是有关石燕化石的最早记录。但从此以后,就认为石燕是飞燕的化石,遇风雨,还能“起死回生,”鼓翅飞翔。

此后,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在其名著《水经注》中就有类似的沿用记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这段文字,颇有绘声绘色之妙。说的是祁阳石燕山,出产变成石头的蚶子,形态像燕,有大有小,若母子之分。每当雷雨之际,石燕会像燕子似的飞翔起来。据目前掌握的地质资料核查,祁阳广布晚泥盆世的海相地层,特别在石灰质岩层内,盛产石燕化石,但由于《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的古典名著,石燕会飞的论述令人相信,以致广为流传了。

郦道元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写《水经注》时,订正了前人许多讹传错谬之处,即使遇到尚未能作出合理解释的问题,也在书中指明,存疑以待来者。但遗憾的是,在这则记载中,虽对石燕的形态、产地都写得正确,并且能把石燕与蚶子联系起来,从古生物学角度去理解,还是十分难得的,至少与海生的贝类联想在一起,基本上是对的。而为什么把不会飞的化石说成“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却令人费解。不过,考查一下郦道元一生的游踪,他从未到过华南各地,在写《水经注》时,有关北方的地理资料,差不多都亲自走到过,写南方的部分,都是引用前人的资料,再则,他是否真观察过石燕化石本身?恐怕没有,以致出现差错。

风欲起而石燕飞

到了唐代,开始注意到石燕有治病的功能,于是入药。同时,也对传说中的石燕是否会飞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回答。如李勣(公元584~669年)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中提到“永州祁阳西北一百十五里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小,坚如重石也。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坠,妄也。”这段见解独到的文字,指出石燕的形态与蚶子相似,又坚如石,沉重。但不会飞,将其视作飞燕,是风马牛不相关的。

到宋代,苏颂(公元1020~1101年)在其《本草图经》上记载:“祁阳江畔沙滩上有之,或云生洞中,凝僵似石者佳。”他知道石燕化石,产于江畔沙滩上,可能是这一带含石燕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以后,被水流冲来的。

在唐、宋时代,可能对含石燕地层未作开发,石燕的产量自然有限,当时当作名贵的药材,甚至列为进宫的贡品。

从晋代到宋代这段时间里,人们对石燕的认识逐渐符合客观事实,但所传的石燕是否会飞的真相尚未揭示。

直到11世纪,在张师正的《倦游杂录》中找到答案:“零陵出石燕,旧传雨过则飞。尝见谢郎中鸣云:自在乡中山寺为学,高崖岩石上有如燕状者,圈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暴,忽有骤雨过,所识者往往坠地。盖寒热相激而迸,非能飞也。”

张师正在这里介绍了一位从来不出名的乡村医生谢鸣,在寺庙里读书研究学问时,看到崖壁岩石上生有石燕,就用笔圈划出来,经常去察看它是否真会飞?后来,他发现圈划的地方,由于日晒、风吹、雨打、水冲等风化作用,特别是暴雨刚过,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破碎,石燕终于坠地,于是得出了“非能飞也”的正确结论,从而揭示了石燕遇风雨而“飞翔”的秘密。此后,关于石燕化石的记载都类似谢鸣的判断。

至于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所谈到的“石燕有二,一种在此(按:指药用石燕化石),乃石类也,状类燕而有文(纹),元(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雌。”指出了性别的差异。

自《本草纲目》问世以后,许多地方志上都陆续记录了石燕的产地。其时代分布,以泥盆纪最多,次为志留纪,再次为石灰一二叠纪。就地理分布看,以湖南、广西最多,次为湖北、云南、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山西。但从中药店所收购的石燕看,产于浙江、江苏、山西各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的石燕化石极少,基本上是湘、桂、黔一带泥盆纪地层中所产。